首 页   实验室概况   科学研究   研究队伍   研究生培养   开放合作   支撑平台   English
 
新闻公告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学术报告
头条新闻
友情链接
 
 
  现在位置:首页 >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昆明动物研究所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
2017-09-07 | 作者: | 来源: |【小  大】【打印】【关闭】

  素有“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而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针对该区域开展综合科学考察,了解环境变化机理及其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为适应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条件极为艰难的情形下,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了首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积累了大量珍贵科学资料。鉴于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式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于2017年8月19日在拉萨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启动仪式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宣布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启动会现场,分属五支科考分队的上百名科研人员,群情激奋,励志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做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所长、蒋学龙研究员及考察队员参加了启动仪式。相比上世纪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本次科考具有范围大、针对性强、技术新的特点,考察结果将极大推动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服务于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

  在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昆明动物研究所老一辈科学家发扬艰苦奋斗、献身科研的精神,参加了其中的横断山区综合考察,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收集了大量的标本和科学资料,主编或参与出版《横断山区鱼类》、《横断山区鸟类》、《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等相关专著,为该地区的区系分类、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80年代以来,昆明动物研究所相关研究团队继续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使用新技术手段开展了家养动物高寒低氧的适应性机制研究及发掘和描述了藏东南墨脱地区若干两栖类的新种及新纪录。这些前瞻性的工作揭示了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化和适应的冰山一角,有待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中,昆明动物研究所与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生物与生态变化考察队”。截止2017年9月3日,参加了目前已开展的两项预调查计划,包括项目启动前期的“江湖源考察”(2017年6至7月)以及启动后的“河湖源考察”(2017年8至9月),参加考察的学科组包括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兽类生态与进化、鸟类学、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进化等。两次野外考察共计23天,行程逾8000公里,调查区域涵盖西藏那曲、日喀则和阿里等地区,通过实地调查,初步获取了上述地区脊椎动物(鱼类、哺乳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尤其是藏野驴、藏原羚、藏羚羊、黑颈鹤、雁鸭类、高原鳅、裸鲤、沙蜥、札达蟾蜍等重要代表动物的分布状况及种群大小等基础数据。此次综合考察致力于长期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该研究团队在后续考察工作中,将通过深入的调查取样,系统了解青藏高原动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环境承载力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为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保护及第三极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精准数据。

   

  启动会上姚永刚所长蒋学龙研究员“河湖源区”考察队员合影 

   

  昆明动物研究所“江湖源区”考察队员合影 

   

  昆明动物研究所“河湖源区”考察队员合影 

   

  高山兀鹫 高建云  

   

  黑颈鹤 高建云  

   

  藏原羚 李学友  

   

  藏野驴 李学友  

   

  西藏岩蜥 徐凯  

   

  札达蟾蜍 徐凯  

   

  色林错裸鲤 刘东君  

   

  高原鳅 赵亚鹏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教场东路32号 邮编:650223  联系电话:0871-519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