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致富天地——杨君兴:让濒危土著名鱼“复活”
2018-11-06 来源:云岭先锋 作者:欧阳小抒/文,邹鹏/图
0

  

  杨君兴介绍滇池金线鲃

  

  如今,年轻一辈的昆明人大多对“金线鱼”这个名字感到陌生,这个被徐霞客称为“滇池珍味”的鱼种在上世纪末的滇池中基本消失。为了拯救这个濒危鱼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课题组花了13年时间,对滇池金线鲃进行保育、种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成功让滇池金线鲃“复活”,并把这一科研成果带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唤回了昆明人对“滇池珍味”的回忆,更验证了云南发展土著鱼类产业的可行性。

  “滇池珍味”再现

  滇池金线鲃,俗称金线鱼,仅分布于滇池流域,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与大头鲤、鱇浪白鱼和大理裂腹鱼合称为云南“四大名鱼”。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围湖造田、水质污染和盲目引种等原因,滇池金线鲃数目锐减,到上世纪末,金线鲃在滇池湖体已基本消失。

  从2000年起,杨君兴团队开始对流域内滇池金线鲃的数量、分布、栖息地、摄食生态及繁殖生态等展开研究。“2004年,我们的课题组在野外发现了本以为已灭绝的滇池金线鲃,便引种200尾开始进行繁殖。”杨君兴研究员告诉记者,这是个漫长的过程,由于滇池金线鲃每年只有一次产卵期,如果过了这个时间没有产卵,就只能重新调整饲养方式等待来年。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试验,2007年课题组成员终于获取了金线鲃的几百颗受精卵,这也是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技术的首次突破,使金线鲃成为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第三种成功实现全流程人工繁殖的国家级保护鱼类。

  此后,滇池金线鲃的人工驯养、亲鱼培育、催产和人工孵化、苗种培育等关键技术也相继被突破。2009年,繁殖出的滇池金线鲃子一代被放流回滇池,以恢复其野生种群。10年来,课题组已累计向滇池流域投放滇池金线鲃鱼苗约800万尾。

  云南首个水产新品种诞生

  “每一代金线鲃要花两年多时间才能成熟,而要经过连续4代选育,才能符合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对代数的要求。”杨君兴告诉记者,课题组历时3年攻克其繁殖关键技术,再经过10年的选育后,2017年滇池金线鲃新品种——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研制基本完成。该新品种具有生长性状优良、肌间刺弱化、抗病能力强等特点。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滇池金线鲃相比,24月龄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更适宜在人工可控的10℃~25℃淡水小水体中养殖。“简单来说,就是个头变大,刺变小且少,更适于食用。”杨君兴解释说。

  2018年5月31日,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正式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获得了水产新品种证书。而在此前的1996~2016年间,原农业部共审定了182个水产新品种,其中鱼类占99个,云南却无一个在内。“鲃优1号”的诞生,实现了云南省水产新品种“零的突破”。这是云南省第一个水产新品种,也是西南地区第一个水产新品种,亦是我国第一个基于国家级保护鱼类创制的新品种。

  有望形成一个亿元产业

  “2016年,云南渔业产量达99万吨,基本都是外来养殖品种,土著品种产量甚微。”在杨君兴看来,云南丰富的鱼类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高原特色渔业就是要在‘特色’两个字上做文章,最好是云南独有的品种。”

  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具有滋阴调元、暖肾填精之功效的滇池金线鲃正是杨君兴看好的特色品种。根据检测,滇池金线鲃的DHA含量是草鱼的7倍,鲫鱼的2.4倍,是目前已知的经过检测的淡水鱼类中DHA含量最高的品种。

  据了解,目前滇池金线鲃市场价每公斤高达500~600元。杨君兴课题组现已与滇泽水产养殖公司等10余家单位、企业等开展合作,在云南西畴、会泽等地推广养殖,推广面积800余亩。课题组现与普洱市政府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由普洱市政府筹资1000万元,在普洱3县11个乡镇开展土著鱼类养殖推广。“未来几年,全省滇池金线鲃商品鱼年养殖规模有望达到200~300吨,一个亿元产业正在形成。”杨君兴对此信心十足。

  同时,滇池金线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模式,已应用于云南其他土著鱼类。“我们已经收集了102种云南土著珍稀鱼类活体,可谓全国之最,还突破了40种土著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除滇池金线鲃外,鱇浪白鱼、软鳍新光唇鱼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