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中国环境报:让生命的绚丽多彩,催生参与保护的行动派!
2022-04-11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0

  碧绿草地上 ,凌乱地躺着弯曲的树干以及枯萎的落叶,两只6厘米长的螳螂正漫步其中。而另一边,绿色的螽斯靠着强壮有力的后腿,爬上了绿植顶部,额头上的两根触角直直地竖立 —— 这些极具户外野趣的场景 ,不在山中,而是在不久前开放的浙江省丽水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内。 

  去年云南象群的“北迁”故事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推向了高潮,而体验地的出现则拉近了公众与自然的距离,为其全面了解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别于传统宣传模式,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更注重公众的参与和互动,通过一系列体验,让人与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链接,促进与生物多样性紧密情感的萌发,从理解到共情,进而变成行动派。

  在体验中产生“共情”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多年来紧密围绕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需求,为各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曾参与丽水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的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文文告诉记者,体验地是一个以生物多样性体验馆为主体,进行自然科普和体验的地方,周边配套室外体验场地。不同于一般展馆的固态展品,体验地展示的多是活体及其生活环境,可以让参观者更为真实地感受生物多样性。 

  大自然中的野生动物行踪隐秘,形形色色的植物难于辨识,在我们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横亘了一道鸿沟,而体验地建设填补了这条鸿沟,使人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搭建了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昆虫的体色色彩斑斓,艳丽夺目,甚至还能呈现变幻莫测的金属色泽,为何它们能拥有丰富多彩的颜色?这些色彩又是怎么形成的?走进丽水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这些疑惑立刻就有了答案。

  丽水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可供科普的体验馆、一条可供室外实践的野外体验路线、一套可供自然科学教学的研学课程,让参观者沉浸式地感受大自然的奥妙并“涨足知识"。

  近日在云南省楚雄开馆的国内首个路域生物多样性科普体验馆,展陈的540多种生物充分体现了楚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呈现出“滇中翡翠”的山灵水秀。

  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崔鹏表示,“通过开展体验地建设,让丰富多样的自然'精灵'以简单直观的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 ,有助于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进一步达到理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传播效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而在浙江省泰顺县罗阳镇大溪源村,当地通过开发大溪源蝴蝶谷,为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打通了"两山"转化的通道,进一步拓宽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峡谷、蝴蝶,这些词组合起来就是吸引力。据大溪源村负责人介绍 ,蝴蝶谷的蝴蝶都由当地培育,他们在体验地开展观光、加工和研学活动,去年一年就吸引了十几万人流量,收入近200万元,极大带动了乡村振兴。

  专家表示,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还可以与科普研学、生态旅行等紧密结合,打造科普研学场馆设计与建设、体验地周边产品研发、研学生态旅游一体的产业链,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促进山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着力点。

  注重整体性建设,提升公众参与度

  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体验提供了更多选择。

  “像生态旅游、自然游学、观鸟比赛等,都是人们最直接的体验生物多样性的活动。还有科研单位或者保护组织发起的一些公民科学项目,也是非常好的生物多样性体验渠道,并且是直接参与到了保护工作中。”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春燕表示。 

  “ 传统的体验区域包括自然博物馆、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等。此外,目前正在推进建设的国家公园、生态农庄 、生态康养项目等,都是很好的体验生物多样性的载体。”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补充说。 

  在李维薇看来,目前各地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体验工作方面,还有一定的难点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其瓶颈在于公众对生物多样性认识不足。 

  李维薇表示,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态度以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行为等,均未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主流化的目标要求。而且,公众关注的生物多样性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境较好地区,忽略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和身边行动。 

  而且目前来看,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体验的公众也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学生团体。生物多样性的公众参与主体应该更多元化,科普宣传也需要多个部门协同推进。

  对此,杨春燕表示,“需要拓展体验途径,让更多公众持续、深入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体验中。让公众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接收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信息,时刻都能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无所不在。” 

  近几年,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团队一直在探索如何推动公众更好地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体验中。

  张文文介绍说,结合节日,比如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环境日等,定期开展大型生物多样性活动,由政府组织,鼓励全社会参与;推进生物多样性科普数字化,为公众参与提供更加便捷的平台;将生物多样性融入教育体系,激发保护内在动力;积极推动各地成立社会组织,保护协会等,发动更多公众力量,以点带线,由线到面,全民推广。 

  后续各地如何开展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科学示范区? 

  张文文建议,首先,建设前要扎实做好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充分了解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情况。其次,要注重体验地整体性建设,将室内展览馆,室外体验区和体验课程融合在一起。最后,要实现资源平衡,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不仅要面向城市群体,更要重视乡镇百姓对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渴望。

  “体验是方式,保护才是目的。无论是面向公众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还是带动参与生物多样性体验,我认为在注重参与度和体验感之上,更重要的是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专业知识,将生态文明理念灌注到每一寸土地,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张文文强调。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